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通知》,
“医养结合”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2016年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民政部组织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遴选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等两批90个国家级试点单位。尽管实际的探索还要更早一些,潜在需求越来越高,在实际推广仍困难重重。医养结合监管主体涉及多个部门,分工既有交叉也有重叠,在健全协作机制、合理调配资源、促成发展合力上仍需进一步探索。
《通知》从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政策协同;健全投入机制,加强服务保障;探索多元模式,增加服务供给;加强引才育才,壮大服务队伍等4个方面对试点工作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列举出33条地方典型经验。
小编对其进行了梳理与解析,在全国都在绘制的医养结合规划图中,我们看见了一些个性化的解答,或许能够给相关部门、给行业带来一些参考。
广东省广州市通过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整合卫生健康、民政、医保等部门评估标准,建立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2021年9月,广州市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广州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管理办法》,在广州市常住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符合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申请条件的人员;申请养老服务或政府补贴的人员,可申请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老年人享受相关补贴、接受养老服务的依据。
据了解,《办法》有七大“统一”亮点:综合国家医保、民政、卫健等部门关于老年人能力评估和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充分借鉴天津、上海等地地方标准,建立了广州市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而言,统一了评估规范、申办入口、申办流程,建设统一评估人员库,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评估质控,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统一应用。
有评估需求的老年人,可由其本人(或其监护人、代理人或代理机构)直接在“穗好办”APP线上申请,也可在街(镇)服务中心线下现场申请。评估申请受理后直接对接民政、医疗保障等部门的评估服务。
《办法》规定,一次评估,结果相互通认,可作为老年人享受相关补贴、接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入住养老机构或者医养结合机构、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等的依据。解决了老年人因申请项目QY球友会登录不同而需要重复评估的问题。
湖北省随州市建立市级考核奖补、部门指导培训、镇村组织实施的三级联管工作机制,加大督导考核力度,推动农村地区村卫生室和日间照料中心毗邻规划建设。
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村卫生、农村日间互助照料中心“两室联建、医养融合”的实施意见》,全市按照村卫生室“四室一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室、药房)、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四室一厨”(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标准,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29个,实现了农村医疗卫生与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2020年,市政府又将提升“两室联建”试点养老服务功能列入政府“十件实事”,投入800余万元,对全市124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并建立了常态化运营机制,较好解决了农村(社区)老年人老有颐养、病有所医的问题。
新疆尔自治区2022年向乌鲁木齐市等地拨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建设一批乡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据兵团广播电视台报道,今年乌鲁木齐市将安排养老事业专项资金6698万元,用于高龄津贴体检补贴、养老机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推进适老化改造和养老服务运营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稳步推进与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年安排财政资金1721万元,为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发放一次性建设和运营补贴。
2022年合肥市民政局的一份《社会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公示》显示,补贴分为:
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经民政部门备案的当次实际新增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新建、改扩建(租赁经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完成备案、且正常运营满1年的,床位数300张以下的,按每张床位2000元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300张以上(含300张)的床位, 按每张床位 5000元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
日常运营补贴: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自备案之日起运营满2年;由市民政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对实际入住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开展评估,根据养老机构实际入住老年人数和老年人身体状况给予机构日常运营补贴(不含特困供养人员)。收住自理老人给予每张床位每月200元运营补贴;收住失能失智老人,按照其失能失智程度(轻、中、重度),分别给予每张床位每月300元、400元、600元运营补贴。
试点单位中有17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双试点”为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省长春市确定25家居家失能人员照护服务定点机构,将生活照料类、医疗护理类的18项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
长护险,指的是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制定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上控制在70%左右,具体待遇享受条件和支付比例,由试点地区确定。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长护险也是诸多代表及委员高度关注的话题,多位代表均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长护险制度,长护险亟待提质扩面。
以吉林省长春市李女士一家为例,李女士将家中老人送到了一家定点的医养结合医疗照护机构,根据长春市长护险政策,每月5000余元的护理服务费用,长护险基金支付近3000元,李女士自己仅需支付2000余元。
山东省青岛市实施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提升计划,引导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拓展,全市的1014家定点护理机构中,有427家在农村地区。
一套制度,三方解忧。2012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实践,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但政策覆盖区域主要是城市,服务对象为城区居民与参保职工。2021年,青岛深化改革,实施“农村护理保险提升计划”。经评估为失能三、四、五级或重度失智的农村居民,可以与城区参保职工一样享受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一方面,青岛优化多元筹资机制,建起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专用账户,通过个人和财政两个渠道筹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20元的标准,分别从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金和财政补贴资金中,按年度划转至居民护理保险资金账户中,用于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
有了资金,青岛将医疗护理支付标准提高到5000元/年,并增加了生活照料服务。“护理机构服务一名农村居民,不但能拿到最高5000元的医疗服务费,还能按照被照护人员失能等级,拿到54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照护服务费。”
与此同时,2021年青岛出台新政策,聘用闲居在家的农村妇女为护理员,以便就地就近就业。
河北省制定金融支持医养结合项目方案,为有融资需求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优惠贷款24.85亿元。
河北省卫健委联合省民政厅、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出台《中国银行金融支持医养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试行)》,推出专项信贷规模50亿元,并在机制建设、政策支撑、产品支撑、审批绿色通道等八个方面推出具体金融惠企举措,为省内重点医养项目建设提供专项金融服务。同时,全省各地构建了医养结合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审批进度和执行效率,充分保障融资效果。
山东省设立医养健康产业基金,2018年以来,基金累计投资77.4亿元,带动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等领域社会投资307.97亿元。
据报道,2020年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基金认缴规模超230亿元,并针对不同的医养健康产业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对市场知名度较高、受资本青睐的项目,主要通过引导基金让利、财政奖励等措施,积极支持各类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自主进行投资决策。对市场知名度不高,尚处在创业发展阶段的项目,一方面积极将项目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投资项目库,另一方面采取基金项目推介会、项目企业网上路演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地组织基金管理机构与项目对接,搭建项目与基金的沟通桥梁。对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医养健康产业项目,由省级联合市、县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量身订制项目基金予以支持。
江西省赣州市通过“公建民营”“PPP融资”等模式,以项目和产业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建设了一批集医疗、养老、休闲于一体的医养综合体。
赣州市政府2018年公开信息显示,赣州市以中心城区为试点,实施了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PPP示范项目。该项目采取建设—运营—移交(BOT)和委托运营(O&M)方式运作,和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共同付费机制予以投资回报,通过竞争性磋商选定一家民营企业(江西鹭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社会资本方,成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了养老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养老产业中面临的“资金、服务”两大难题。该项目实施以来,已在中心城区开业运营社区(村)养老网点21个,初步形成了一个广范围、多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受到了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
河北省邢台市推进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毗邻建设、服务衔接,在43家乡镇卫生院规划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为让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河北省邢台市探索“原地升级”模式:一方面通过托管、协议服务等方式,让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联姻共建”,实现“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另一方面,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和护理站,并派驻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推行“两个机构、一门服务”。
上海市普陀区将养老机构接入“健康云”平台和远程可视系统,家庭医生可实时查看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养老机构护理员提供指导。
上海市普陀区老年人口高度集中,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普陀区将“健康云”平台和远程可视系统嵌入养老机构,实现慢病全程管理。通过“健康云”平台,老年人的血压、血糖等指标自动上传至社区家庭医生的手机App上。当指标出现异常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这时借助远程可视装备,家庭医生可实时查看老年人身体状况,开展远程诊疗,并指导养老护理员进行针对性护理。
云南省昆明市鼓励医疗资源富裕的医疗机构拓展医养结合服务,把闲置床位按规定改造为养老床位。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医养结合实践中,把医疗床位改造为养老床位的做法最受信赖,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一种是医疗机构增设老年性疾病或老年人康复区域。
云南悦海医疗集团董事长万海滨曾在采访中表示,集团旗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昆明市西山区大观怡养中心原为一家二级民营医院,运行之初,床位使用率仅30%,而拓展养老服务后,“长期闲置”的床位变得“一床难求”。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黄红丽介绍,医院发挥关怀科成立早、发展成熟的优势,在原有病房基础上,租用距离医院约50米的某酒店改造为关怀科安宁疗护病房,将科室床位增至200张,成为目前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临终关怀机构;在此基础上,与是10余家养老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合作协议。
青海省西宁市发挥中医“名医工作室”“国医堂”作用,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养老机构。
青海西宁打造新型“医养结合”机构:“有病治病、无病康养”。据报道,作为青海省首家公立医院设立并运营的集预防、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机构——西宁市中医院,在2020年获得总投资2.4亿元,打造建成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西宁市中医院中西医康养中心楼和医疗楼,并在医院初始运营的三年,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运营补贴。
依托中医专长、适宜技术等优势资源,以养生“治未病”为主,西宁市中医院实施入住老人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健康分层分级管理。通过“膏方节”等活动,根据长者个体差异,实施中医体质辨识,采取相应的精神调摄、膳食指导、运动康复以及中医药和技术调养等手段开展疾病预防。
天津市津南区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养老机构签约纳入基层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医养签约全覆盖。
2022年,《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市、区两级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连续2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市绩效“深化重点工作任务专项考核”。
2022年7月,沈阳医学院“医养健康产业学院”正式获得沈阳市委编办批复组建,并在同年9月迎来首批60名本科新生。这是全国首个公医学院校培养全日制本科层次“医养结合人才”的“产业学院”。据了解,沈阳医学院本着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了将“医养结合”作为差异化发展主攻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全国老龄健康专家库医养结合首席专家徐卫华教授被聘任医养健康产业学院首任院长。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建成集医疗、养老、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失能老年人康复中心。
2014年,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建成了集医疗、养老、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失能老年人康复中心及养老护理实训基地。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在校内建成医养结合机构,学校将教学资源、医疗资源、养老资源有机整合后,拥有了附属老年护理院、失能老年人康复中心、养老护理实训基地3个功能区。老年护理院一方面作为失能老年人康复中心的医疗支撑,另一方面与养老护理实训基地共同作为学生的实践课堂,而养老护理实训基地又作为老年护理院、失能老年人康复中心的人才蓄水池。
福建省漳州市将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的服务按双倍服务量计算,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
在2021年,漳州市民政局7部门联合发布的《漳州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丰富完善激励政策”中提到,医养结合工作在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中占比不低于8%,在管理薪酬考核中占比不低于8%;医护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诊疗按双倍服务量计算;将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线索征集:如果您有健康行业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纳必有酬谢,爆料可直接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