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球友会app下载,虽然下滑幅度不大,但对比6月的上涨幅度,7月的下滑使价格指数整体走势呈现出极不平滑的变化。
7月财富指数继续呈现平缓上涨态势,凸显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叠加的稳定性,能较好的帮助投资者达成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2017年7月,随着年中考核的结束,银行理财各类指数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价格指数结束了长达8个月的上行趋势,呈现小幅回落态势;风险指数在价格波动风险大幅下行的情况下,也随之下降;财富指数则继续稳步攀升,凸显低风险产品的财富增值价值。
从7月指数变化来看,银行理财市场价格指数下滑0.26点至105.49点,虽然下滑幅度不大,但对比6月的上涨幅度,7月的下滑使价格指数整体走势呈现出极不平滑的变化。
价格指数在7月的下滑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央行表示要调控市场流动性后,持续收紧的流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资金供需关系日益缓和,理财产品收益向上动力持续下滑。
另一方面,年中考核的完结,使得银行短期资金需求下滑,促使价格指数向上动力减弱。在短期因素逐步释放后,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变化将更加趋于平缓。
近期《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点明了中性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价格指数短期内较难出现大幅上涨或下滑的表现。
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风险整体呈现较为平缓的下滑趋势,且在6月,由于短期资金压力致使银行理财风险指数明显上涨。在短期因素影响力降低后,冲高的风险指数迅速回落,7月整体风险指数小幅回落1.69点至103.44点。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这种时点性的风险变化不利于整体风险的把控,也并非监管所倡导的模式。不过在当前环境下,各类指标考核仍具有时点特性,因此银行较难在短期内通过自我调节降低时间节点期间的风险聚集程度。
相对于银行,短期内监管对市场的调控或能更好的缓和时点性的风险上涨情况。这一点,从流动性调节后价格波动的持续下滑就可见一斑。另外,逐步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或净值型,也能在较大程度上缓和时点性的风险变化。在短期压力逐步释放后,预计8月如无重大风险事件,风险指数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7月财富指数继续呈现平缓上涨态势,凸显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叠加的稳定性,能较好的帮助投资者达成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随着银行理财监管驻场的结束,银行理财的整体监管思路已愈加清晰。7月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消除套利、打破刚兑、控制杠杆、消除嵌套、加强“非标”管理和强化综合统计制度的要求。
基于监管要求和市场形势,2017年下半年,产品结构调整、负债结构调整将成为大多数银行的关注的重点。
据普益标准2季度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银行同业理财规模继续收缩,较多银行没有新发同业理财产品,同时大中型银行整体新发规模持续降低,凸显产品结构及负债结构的调整正逐步开展。
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首提“资产配置牌照”的发放,凸显了监管有意引导金融机构的合作朝向更为主动,更能凸显机构特点的方向发展,也进一步地强化受托机构的相关责任,这与近期火热的FOF及MOM 产品思路相符。监管导向的明确或将增强银行等资管机构开发FOF及MOM等新兴产品的动力。
2017年7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微幅下滑,显示在年中考核后,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指数迅速做出响应,环比下滑0.26点至105.49点。
从不同类型产品的价格指数来看,封闭式及开放式理财产品价格指数变化有明显差异。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为110.27点,环比下滑0.78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为98.32点,环比上行0.50点。两类产品价格指数走势差异偏大主要源于响应年中考核的程度不同。
相比而言,封闭式产品固定投资周期的模式更利于应对监管考核,致使此类产品价格指数6月冲高的幅度更为明显,7月的反弹则属意料之中;而开放式产品的高流动性特点决定其单个时点的稳定性相对偏弱,受时点影响较小,更符合监管导向,因此未来这类高流动性产品必然成为监管倡导的产品形式。
从未来走势来看,虽然央行在7月超额提供MLF使市场流动性相对缓和,但整体维持市场流动性中性偏紧的思路没有改变,预计全国理财产品价格指数在近期将维持相对平缓的变化。
从风险指数看,7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风险指数相比上月下滑1.69点至103.44点。年中效应导致收益上涨的同时,也加速了风险的集聚,促使6月整体风险偏高,而七月则随之回落。
这种短期风险大幅上涨的局面并非监管层所乐意见到的,因此监管一直期望引导银行理财的表现更加平稳。
在此背景下,未来理财产品逐步转向开放式及净值型形式的目标已逐步清晰,较多银行已开始增强相关产品的开发。从具体风险来看,价格波动风险指数在本月继续回落,环比下滑7.95点至122.31点;基础资产传导风险相比上月也出现小幅回落,环比下滑2.57点至94.97点;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指数在本月微幅上涨,环比上涨0.25点,至102.25点。随着监管整顿的持续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透明度愈加提升,预计未来银行理财风险将表现出持续下行的态势。
全国财富指数相较6月环比上涨0.39点至106.48点,上涨幅度与上月持平,凸显银行理财稳健的财富增值效应。
自2016年11月起,银行理财价格指数持续呈现较大幅度的向上表现,而这样的上行表现在7月最终出现扭转,环比下滑0.26点至105.49点,虽然下滑幅度不大,但对比6月的上涨幅度,差异巨大。
价格指数在7月的下滑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央行表示要调控市场流动性后,持续收紧的流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资金供需关系日益缓和,理财产品收益向上动力持续下滑。
另一方面,年中考核的完结,使得银行短期资金需求下滑,促使价格指数向上动力减弱。在短期因素逐步释放后,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变化将更加趋于平缓。
近期《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点明了中性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价格指数短期内较难出现大幅上涨或下滑的表现。
除整体价格指数外,还可以从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和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两个方面观察各类型价格指数的走势,有利于投资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
7月,全国范围内封闭式和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封闭式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滑0.78点至110.27点,下滑幅度为0.70%;开放式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50点至97.82点,上涨幅度为0.51%。从2017年两类指数的变化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向上趋势更为明显,尤其在6月更是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而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向上幅度则更为平缓。
随着年中考核等短期因素影响力的减弱,受其影响更大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价格指数随之下落,而流动性更强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维持了微幅向上表现。从近期监管态度的变化来看,资金面或将继续延续相对宽松的表现,两类价格指数较难出现大幅变化的情况。
全国银行理财风险指数是由目标银行承担的隐形风险、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投资于基础资产传递风险三类风险加权所得,主要反映了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该指数越大说明对应市场的风险也越高,反之则风险越低。
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风险整体呈现较为平缓的下滑趋势,但在年中考核来临之际,短期资金压力促使银行理财风险指数明显上扬,而到7月,随着年中时点的过去,整体风险指数回落1.69点至103.44点。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这种时点性的风险变化不利于整体风险的把控,也并非监管所倡导的模式。不过在当前环境下,各类指标考核仍具有时点特性,因此银行较难在短期内通过自我调节降低时间节点期间的风险聚集程度。相对于银行,短期内监管对市场的调控或能更好的缓和时点性的风险上涨情况。
这一点,从流动性调节后价格波动的持续下滑就可见一斑。另外,逐步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或净值型,也能在较大程度上缓和时点性的风险变化。在短期压力逐步释放后,预计8月如无重大风险事件,风险指数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一般而言,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主要是指刚性兑付前提下银行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提供的隐性背书所带来的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指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无法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的风险;而基础资产传导风险即为由投资的基础资产传递而来的风险。
7月,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以及基础资产传导的风险在6月微幅上涨后,保持了相对平缓的走势。其中,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环比上涨0.25点至102.25点。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上涨主要是由于近期银行其它类型业务风险事件频发,或对银行整体声誉造成冲击,从而影响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不过从整体走势来看,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变化幅度不大,仍然保持低位波动情况,不会影响整体风险下行的趋势。相对于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的上涨,基础资产传导风险在7月有所回落,环比下滑2.57点。基础资产传导风险的下滑与近期债市表现回暖有较大关系。
相比较与这两类风险在低位的小幅调整,价格波动风险连续两月的大幅下滑,展示了监管收严及市场流动性调控的成果。7月,价格波动风险从130.26点下滑至122.31点,下滑7.95点。价格波动风险指数的大幅下滑是推动整体风险下行的主要推动力,但考虑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因此价格波动风险在连续两月大幅回落后,变化将逐步趋于平缓。
由于银行理财通常以预期收益的形式发行,因此收益与时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银行理财市场财富指数随时间推移持续上行,仅有单月增幅差异的变化。2017年7月,财富指数达106.50点,较6月增长0.39点,环比上涨幅度为0.37%,较上月增幅持平。
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投资银行理财稳定的财富增长曲线,有利于投资者对自身资产的保值及增值。
根据存续期是否开放来看,封闭式产品财富指数始终高于开放式产品,显示出产品流动性越高,收益越低的逻辑。
这一结论也体现在不同期限的封闭式产品财富指数有所不同:产品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差,财富指数越高,即收益越高。对于投资者,可结合自身的流动性和收益需求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从而实现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