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球友会登录如果说信托行面临生死存亡有点危言耸听的话,而说信托公司传统业务空间日益狭小则是非常现实的情况。变则通,行业着实到了需要巨大改变的时候,这种改变不是缝缝补补,而是触及灵魂体制的改变。
而在这项大变革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因为行业的困境最终会传导到与行业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个体,当然肯定有人说“转型”岂能那么容易?是的,肯定不容易,甚至很难,但努力不一定赢,不努力肯定输。这种背景之下,信托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智勇兼具的英雄,带领行业突出重围,找到新大陆。
信托公司新的业务方向在哪?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令人欣喜的状况是许多信托公司已然把服务信托作为战略任务提上日程了,而最近市场上涌上的比如破产服务信托,涉众资金服务信托等创新信托形式也说明信托公司正在发力服务信托,但相比较传统信托业务这个“长子”,服务信托这个“二胎”得到信托公司的“干货”关爱的力度不够,有的待遇甚至都算不上“二胎”。
这当然这与信托公司作为一个营利机构有关,公司经营管理层要对股东负责,而利润指标则是最好的“成绩单”。
“决定脑袋”,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目光放在产生业绩利润的传统业务上。虽然现在信托业的整体逻辑变了,传统非标业务已不足以支撑整个信托业吃香喝辣,转型也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信托公司的“经营惯性”也决定了转型绝非一朝一夕,而那些把“经营惯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尽早掉头”的企业无疑会占据先机。
信托公司怎么做?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借鉴非标成功经验,赏罚分明,建立明晰的奖惩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跟传统业务相比,服务信托是“栽树”而不是“割麦”,而人性逐利,所以许多优秀的人才并未投身此领域。所以信托公司要把服务信托作为“形而上”战略任务的同时,要出台具体的“形而下”激励措施鼓励团队。
其次在风控管理以及流程构造上,充分考虑服务信托业务特点,构建符合服务信托的内部审批机制,给予业务团队更多自由空间,多支持指导。服务信托目前毕竟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它需要更多的是慈母而不是严父。
当然,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服务信托从业者,因为所有一切都最终落实到从业者个人,从业者才是这个行业前进的最直接内部动力,其它都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如果能“风和日丽”固然最好,如果不是,我们从业者依然要有负重前行舍我其谁的行业担当。而在目前信托大变革时期,对服务信托从业者而言最需要就是具备设计出满足市场需要产品的创新能力。
服务信托监管层目前只是给出了方向,好比只提供了目的地并未提供路线图,大家普遍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正是因为没有提供详细的路线图给了行业想象空间,给了信托行业一个比赛创新能力的机会。所以这次信托转型关键点不仅在于资源,更在于信托公司如何利用创新能力发掘出产品,抢占市场先机。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从业者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
信托传统模式已深深扎根信托从业者思维之中,形成固有认识,这些思维在过去对业务发展起到很大帮助。然而,传统“放贷”模式根本不是信托本源,甚至扭曲了信托本源。所以当我们在回归信托本源,固有认识反而变成阻力。故当我们在创新探索新模式时候首先是要战胜自己,突破传统“放贷”思维。
信托是最灵活的法律工具,其灵活性被誉为可以媲美人的想象力,这想象力的边界只能是法律禁区和监管要求,法不禁止即可为。我们在服务信托业务创新时候,甚至怀疑自己设计的交易结构的时候就问一下自己“这么做违反法律吗?”如果没有那就大胆的去设计,去尝试,要知道带着枷锁的雄鹰是无法翱翔的。
回归信托本源很大程度就是回归信托法本身,如果说从业者是战士的话,那么信托法就是武器,一个优秀的战士必须对自己的武器熟练掌握。
然而一个扭曲而又不正常的现实就是许多信托从业者对信托法的认识几乎为零,只知道被不停复制的放贷交易结构。前文也讲到传统固有认识根深蒂固之后会影响创新,怎么破?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让新的认识取代固有认识,否则旧的认识会永远控制思维,因为它不会自动消失,只有立新知才能破旧识即“不立不破”。
只有通过学习实践信托法才对信托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它如何能媲美想象力,才能自如在灵活的运用这个工具进行创新,否则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只有通过对信托法的学习,才知道创新的边界在哪,知其可以为不可为。
服务信托要想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必须回归解决市场需求中去,因为只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业务才会得到普遍认可,进而批量复制。市场需求只有多接触客户,才能找到灵感,比如当我们看到企业主有激励员工或者代持等需求时候,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需求服务信托可以做点什么?服务信托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等等。
信托业可以说内外交困,但面临危险,始见英雄。这英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个有勇气智慧担当的从业者,因为雪崩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时一个行业的消亡则是所有从业人“共谋”的结果。然而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次行业大变动给信托业带来的是“涅槃重生”。